《神奇的影子》幼师备课方案
一、活动目标
- 知识与技能目标
- 幼儿能够准确说出影子产生的条件,即光和不透明物体。
- 可以清晰辨别不同时间、不同地点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变化,例如知道早上影子长在西边且较长,中午影子在脚下且较短。
-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影子的特点,如影子会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,影子的形状和物体相似等。
- 过程与方法目标
- 通过自主观察、实验操作,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。例如在探索影子产生条件的实验中,幼儿能够自己尝试用不同的物品遮挡光线,观察影子的出现。
- 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,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,学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想法。
-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- 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,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。
- 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,增强自信心。
二、活动准备
- 知识经验准备
-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影子有一定的感知,例如在阳光下看到过自己和物体的影子。
- 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,能够简单描述自己看到的事物。
- 物质材料准备
- 手电筒、台灯等光源若干,数量根据幼儿分组情况而定,保证每组至少有一个光源。
- 各种形状的不透明物体,如积木、玩偶、塑料瓶、纸盒等,种类丰富,数量充足,供幼儿在实验中使用。
- 白色幕布或大白纸,用于投射影子,每个小组一块。
- 记录表格和彩笔,每个幼儿一份,用于记录实验结果。
- 有关影子的图片、视频资料,如手影戏视频、不同时间影子变化的图片等,用于活动导入和拓展。
- 户外空旷场地,用于进行户外影子观察活动。
三、活动过程
- 导入部分(5 分钟)
- 播放一段有趣的手影戏视频,吸引幼儿的注意力,引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。
- 视频结束后,提问幼儿:“小朋友们,刚刚我们看到的那些有趣的图像是什么呀?你们在哪里还见过影子呢?” 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见到影子的场景,如阳光下、路灯下等。
- 基本部分(25 分钟)
- 探索影子产生的条件(10 分钟)
- 将幼儿分成小组,每组发放一个手电筒、若干不透明物体和一块白色幕布。
- 向幼儿提出问题:“小朋友们,你们想一想,怎么才能让这些物体在幕布上变出影子呢?”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尝试,用手电筒照射不同的物体,观察影子的出现。
-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,巡回指导,引导幼儿思考:“影子是怎么出现的?没有手电筒的光,物体能有影子吗?”
- 邀请个别小组的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,教师进行总结:“影子的产生需要光和不透明的物体,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时,物体挡住了光的传播,在物体后面就形成了影子。”
- 观察影子的特点(10 分钟)
- 让幼儿继续用手电筒照射物体,观察影子的形状、大小和位置。提问幼儿:“你们看看影子的形状和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?影子的大小会变化吗?怎么变化的呢?”
- 引导幼儿将物体靠近或远离光源,观察影子大小的变化;改变物体的摆放角度,观察影子形状的变化。
-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,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。教师进行总结:“影子的形状和物体的形状相似,当物体离光源近时,影子大;离光源远时,影子小。影子会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,而且始终在物体背光的一面。”
- 探索不同时间影子的变化(5 分钟)
- 播放不同时间影子变化的图片,引导幼儿观察早上、中午、下午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变化。
- 提问幼儿:“为什么影子在不同时间会有这样的变化呢?” 简单向幼儿解释太阳位置的变化导致影子变化的原理。
- 户外实践部分(15 分钟)
- 带领幼儿到户外空旷场地,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地方。
- 让幼儿两两一组,用准备好的记录表格和彩笔,记录此时自己影子的方向和长短。
- 过一段时间(大约 15 – 20 分钟),再次让幼儿记录影子的变化。
- 回到教室后,组织幼儿分享自己在户外观察到的影子变化情况,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。
- 结束部分(5 分钟)
- 回顾本次活动的内容,提问幼儿:“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影子的秘密,谁能说一说影子是怎么产生的?影子有哪些特点?” 邀请幼儿回答,巩固所学知识。
- 鼓励幼儿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影子,和爸爸妈妈分享自己的发现。
四、活动延伸
- 在美工区投放材料,让幼儿尝试用绘画、剪纸等方式创作自己喜欢的影子形象。
- 在科学区设置影子实验角,投放更多不同材质的物体和光源,让幼儿继续探索影子的奥秘,如探索透明物体是否能产生影子等。
- 鼓励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玩影子游戏,如手影戏、踩影子等,增进亲子关系。
《神奇的影子》幼师备课方案范例分享!